Posted by EyeDoc
1945年元旦早上8點半,神靖丸從風鼓灣出發,提心吊膽的到下午4時許總算平安到達金蘭灣.
我們來做一個對比,同一日美國內陸愛荷華州Cedar Rapids市發佈新的巴士車程表,顯然還有足夠汽油行駛公車,而且一切正常國泰民安,車費5分錢,轉車加1分,小孩免費轉車.沒有行動限制,並無空襲之憂:
台灣民間生活自然大受影響.按照我母親自傳中的描述,那時物資非常缺乏.蔬菜有錢也買不到,更談不上肉魚蛋和水果,雞肉連看都沒看過,每月配給到味噌和一點豬肉.豬肉只有醃起來,那時有冰箱沒冰塊.大人小孩嬰兒每日伙食是稀飯加味噌.我們老家雖是漁港,但渔船沒燃料也無法出航,一些能捕到的魚大概也都上前線去了.
那時開業醫所需藥品均由醫師公會會長分配.病人一多,根本不夠用.所以有時只好高价向藥廠買藥,後來也用祖父留下來的中醫處方開給病人.大概還算有效,而且葯材也還買得到,所以病人非常重視.還有自製的粉紅色治皮膚病藥膏更是出名.那時的鄉下,病人能付診療費的也不多,有的以農產品代替,非常受歡迎.付不出的也就免了. 戰後數年還常有不知我父親己過世的病人上門求診或購藥,只有失望離去.可惜家父的醫師生涯被迫中斷,也是地方上的一大損失.
按照楊合義先生追憶(序3,日文版"海軍軍醫日記"p 19),吳平城醫師戰後回到台南安南區行醫.清晨診所開門,10點半門診結束,開始到各地出診,一路包括溪頂寮,新寮,學甲寮,土城子,媽祖宮,四草,晚上10點才能回診所.簡單晚餐後又到海尾寮等三,四處.一直到半夜12點才回家.有時夜中還有急診.真正是24小時的勤務.這樣子行醫了20年,連摩托車都換了9台.一下雨則是斗笠加腳踏車,全身泥水.窮的病人當然一概免費."不需要付錢"一詞几乎成了口頭禪.這是現在的大都市醫師想像不到的.
台灣醫師的義診傳統,大概至今無變吧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